(一)辨证要点
(二)方药特色
邓老在长期临证中,总结出慢性胃炎的自拟方
基本方:太子参3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9克,麦芽30克,甘草5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三七末3克(冲服)。
治法: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方解:方中太子参、茯苓、山药、麦芽、甘草等为培补脾胃健运其气,太子参、山药、茯苓等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反佐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患者,较为适合,故为邓老所喜用;石斛、小环钗、山药等急救已伤之胃阴;丹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
加减:若脾胃气虚较甚者,可酌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若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等;若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若疼痛明显者,可加木香、元胡、佛手等;若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覆花等;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三)临证体会
慢性胃炎乃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穷必及肾,且脾属土,肝属木,脾虚肝乘,邓老指出,治疗时不应忽视脾胃与肝肾的关系,同时亦应注意脾肺的关系,于适当时选加调养肺、肝、肾之品。
(四)医案两则
例1.严某,男,49岁,干部
患胃痛多年,证见上腹部胀痛放射至背部,空腹时恶心,胃口一般,不反酸(胃酸检查偏低),胃部有灼热感,大便时溏,唇黯,舌嫩红有齿印,苔白润,脉细。血压偏低。X线检查为胃窦炎、胃黏膜脱垂。
辨证:脾虚肝郁。
治法:健脾舒肝,兼降虚火,
处方:太子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柴胡6克,黄连1.5克,黑山栀4.5克,郁金6克,升麻4.5克,吴茱萸9克,枳壳4.5克,炙甘草4.5克
二诊:服7剂后,胃痛减轻,恶心减少,郁金改为12克,山栀改为3克,每天2剂。以后按此原则加减为方,于胃部灼热消失后,去郁金、山栀。服药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精神振作,X线检查接近正常。
例2.李某,男,54岁。1991年1月31日初诊
胃脘胀痛两年余,每次进食后胃脘胀痛,良久得矢气而痛渐止,但下次进食后胀痛复作。无嗳气、吐酸、口苦、口干等症,大便尚可。以往检有示“慢性胃炎,胆囊炎伴结石”。查腹无结聚及压痛,舌边尖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脾虚兼肝郁气滞。
治法:健脾舒肝,行气活血。
处方:柴胡15克,郁金12克,太子参18克,琥珀末2克(冲服),枳壳6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5克。7剂。
二诊:1991年2月7日,服药7剂后,胀痛之症大减,食后仍有隐痛,但持续较短,苔白,脉弦细。
处方:太子参30克,茯苓15克,佛手片6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石斛15克(先煎),炙甘草6克,救必应15克,丹参15克,郁金12克。7剂。
本文选自《邓铁涛医案集》,广东科技出版社,邓铁涛著。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