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快车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再次得以彰显。
五千年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能够延续至今,就在于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融合历代人文思想精华,结合疾病防治规律,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医学实践体系,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认识中医药文化是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医药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为护佑炎黄子孙的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深深印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凝结着独特的精神基因。因此,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认识、评价中医药,肯定中医药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认识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医药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中华传统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整体观去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通过辩证法思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进行综合判断,辨证施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人为贵”的人文精神,这些传统哲学智慧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调和致中”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尚和合”等观念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等文化元素”的高度统一,其中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文化自信最核心的部分。可见,中医药学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在中医教育中,我们更应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医药已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卫生资源,它已发展演变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当前,中医药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内涵更为丰富、价值更为广泛。“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五种资源”更全面地阐释了中医药资源的价值,从国家战略资源层面凸显了中医药发展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全局层面释放了中医药资源的巨大经济潜力,从文化保护层面承载了中医药资源的独特属性,从满足人民健康需要层面阐明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的特色与优势,从生态保护层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对人的生命健康进行全周期服务,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理念,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是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和创新实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中医药创新,探索医疗卫生领域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繁荣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源于自然,中医药天地一体的整体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中药材生产离不开绿水青山,中药材产业也可以造就金山银山,中医药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中医药“五种资源”的优势,拓宽了社会资源的发展空间,深化了中医药发展的内涵,提升了中医药发展的品质。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更应该认清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意义,认清中医药资源的异质性特点,这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好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药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重大贡献,至今无论在养生保健还是在医疗服务,仍具有独特作用和特色优势。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力量编成上实现中西医并重,在中国近现代抗疫史上首次大范围有组织早期干预,首次全面接管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联合巡诊查房,首次深度介入危重型患者救治。二是在防控方式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携手,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三是在防治方法上体现中西药并用,临床筛选出的有明显疗效的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医药‘三药三方’等主打药品,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提到,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这也是古老中医药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例证。
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与坚定践行。中医药文化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医药事业的命脉与灵魂,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因此,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需要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文化根基,坚实文化保障。
固本培元筑根基,在传承精华上用力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一方面,要潜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穷极医源,旁通各家,从典籍中汲取前人的宝贵医疗经验;还要思求经旨,学用贯通,将经典与临床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临床能力,真正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
另一方面,要开放包容。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医药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等方式吸取西医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让中医更好地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医的文化特性,共同为人类健康助力。不论是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见证澳大利亚第一家中医中心的成立,还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都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药正成为中国外交名片,发挥着中医药在密切人文交流、服务外交、促进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好风凭借力,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让古老又生机勃勃的中医药乘着传统文化热的东风,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走向世界。通过中医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当代中国活力。
坚持古为今用,同时要守正创新
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药也需要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古老的中医药与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深度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空间。
此外,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再上新台阶。中医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将中医整体思维和西医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发展造福中国、造福世界的新医学。此次新冠肺炎防治,就充分广泛地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通过此次疫情的考验,未来的医学必将走上中西医并重的守正创新之路。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在文化的多元融入上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特别是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心,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
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对中医药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治疗深度参与,全面、全程介入,成为战“疫”的主力军,中医药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可,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气。
在疫情集中暴发、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大量高风险人群无法得到及时诊治的危急情况下,注重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中医药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医院、中医团队参与救治,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若干重症病区和方舱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特色医疗体系的优势,中西医相得益彰,共同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此次新冠疫情,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同时我们也积极为需要帮助的国家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做法。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进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经验的海外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举办“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与优势国际讲堂”,努力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贡献。再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古稀之年的校长张伯礼院士奔赴武汉防控一线,力推中医药参与疫情救治,被授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张伯礼校长的先进事迹就是宣传学习的最好内容。
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亮点突出,抗疫的成果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为中医药发展与走向世界增加了说服力,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抗疫成为最实际的教材。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中医药院校学生,在高中阶段多数偏重于理科学习,人文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在步入大学阶段学习后,中医药院校课业任务繁重,不同程度忽略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夯实人文基础,加强中医药文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强化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建设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通过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国学经典选读、中医哲学基础等通识课程,为中医大学生认识和培养中医思维打下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名师、名医、知名校友作用,组织师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将“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
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培养、塑造心灵、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追求。中医药院校由于自身文化内涵丰厚,更应积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强化中医文化的熏陶与传承。
天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优化校园布局,将中医文化通过校内基础设施展示出来,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山”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活动,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质量。在校内,开展如中医药传统文化节,中医经典诵读大会、中医拜师会等形式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活动,开展中医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再如通过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其它重大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将校园文化特色贯穿育人始终。在校外,通过假期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农村、学校,开展中医咨询服务、医疗义诊、中医药知识交流、中医学讲座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从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中,感悟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肩负着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场域,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所处的时空坐标。把中医药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定位,放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来谋划,融入浩荡的时代大潮。面对这种新特点,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教育就要引导学生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为中医文化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意识而骄傲。作为新一代中医人,将中医梦、强国梦、复兴梦相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服务国家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李申淼 曹永兴 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