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特色,不一流。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在即,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即将开启。而在公布之前的备考期内,发展势头强劲的各类行业顶尖高校,可以说摩拳擦掌,静待答案的揭晓。强势的学科特色,毫无疑问是它们冲击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的致胜法宝。其中,中医药类高校的呼声极高。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曾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探索、积累而成的科学理论。高等院校教育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智囊团”。
国家给力,借势腾飞
2020年12月1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强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中医药主干专业。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适度扩大中医药类“一流学科”建设规模。
3月23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印发,“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无疑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引。并明确: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
国家发布一系列相关文件,也标志着中医药院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中医药经历了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发展,中医药院校更应趁着祖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步伐。国家的支持,有助于中医药领域保持发展活力;而与国家发展需要同向而行,也将保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在首轮“双一流”名单中,上榜的中医药院校仅有六所。而面对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原有的中医药六校能否保留“双一流”身份,中医药类高校是否将会诞生黑马,皆是全网关注“双一流”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家为中医药院校发展而高调发声,中医药院校或将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开辟出新的“一流”局面!
地方政府,鼎力相助
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我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地方中医药院校加速发展的主要引擎。软科(ID:zuihaodaxue)整理了全国各地政府支持当地中医药院校建设“双一流”的信息,如有疏漏,欢迎补充。
立足地方、依托地方、面向地方发展学科特色、服务地方中医药行业发展,都是地方中医药院校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作为当地中医药经济建设的主要智库园地,地方政府对中医药高校的鼎力相助,既是共赢之举,亦是双方共谋发展之道。
8月25日,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将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整合教育医疗资源,努力达到“双一流”建设水平;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中医药学科专业。”此外,河南省还将建设高规格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推动中医学类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为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河南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河南省政府煞费苦心。
9月6日,山东省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并提到:到202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双一流”创建中取得明显突破,支持中医学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或学科评估A等级学科。中医药学科是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也是学校的立命之本,唯有发展好优势学科,才是高校得以长远发展的核心所在。
除了外力助推,中医药院校自身也在积极求进。例如立志于创建西部重点、全国一流中医药高校的陕西中医药大学,为逼近一流学科水平,陕中医引进了中医药界有名的学科、科研领军人才段金廒、刘保延等,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作用,提高学校学科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段金廒教授、唐志书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大好时机,全力把握
201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首轮“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设学科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六所大学各展雄心,立下建设一流大学大学的目标。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上中医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为求发展,学校全面实施学科“高峰造尖行动计划”,通过引智育才、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三拳组合打造顶尖学术优势,建立多个顶尖优势创新团队,提升基层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全面提高重点慢病中西医协同疗效,为健康中国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中国式”方案。
而作为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数最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近些年,学校紧抓学科优势,做大做强学科特色。在原有的中医学、中医药结合和中药学三个一流学科基础上,北中医创建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还实施了具有北中医特色和水准的“名医工程计划”,加强中医传承工作,培养老中青名医的梯队,利用医教研优势做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为北中医的未来奠定基础。